新闻动态

郑州大学博士后培养成果显著:“青骑兵”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郑州大学以“黑马”之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近四年,学校共有143名博士后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见表1),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土木工程三个学科获资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学科榜首(见表2)。这一成绩不仅创下了中西部高校在博士后竞争中的历史新高,也印证了青年科研人才在高水平学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表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总数排名

名次 高校 项目总数 名次 高校 项目总数
1 清华大学 212 2 复旦大学 144
3 郑州大学 143 4 浙江大学 136
5 北京大学 135 6 中山大学 125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0 8 西安交通大学 94
9 四川大学 88 10 上海交通大学 87

表2:郑州大学博士后荣获特别资助数量位居全国高校榜首的学科

一级学科 资助人数 第一方阵高校及获资人数
化学 214 郑大24、吉大21、中科大20、清华15、北大14、厦门10、华东理工9、南大9
材料科学与工程 236 郑大18、西交大18、清华12、北大10、苏大9、上交大8、浙大8、北科7、中科大7
土木工程 91 郑大10、深大8、东南6、清华6、同济6

博士后成学科攻坚先锋,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密码

        在学校材料实验室里,出站博士后又成长为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张鹏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碳基空心微珠材料,打破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新能源汽车减重至原始的15%至20%。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头部新能源企业推广应用,这只是郑大博士后推动学科升级的缩影。数据显示,学校获资助博士后近三年累计发表SCI论文超2000篇,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数占全校总项目数的37%,成为学校学科评估冲A的核心助力。        

        “博士后群体是学科创新的一支‘青骑兵’。”学校人事部部长吴超表示,学校将博士后纳入学科建设专项规划,实施“双导师+产业顾问”培养模式,并在新能源材料、智慧建造等前沿领域组建攻关小组。这种“以人才带平台,以平台聚人才”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助力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在最新软科排名中跃升至全国第35位,打破了传统强校的垄断格局。

18:1的资助角逐,项目培育的破局之路

        在当今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博士后基金的申报成功率成为衡量各高校博士后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23年全国特别资助平均资助率仅为6.8%,而学校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的申报成功率。“每份成功的申请书背后,至少经历过3轮专家打磨。”学校化学流动站导师武教授揭示“破局密码”,学校建立“专家评审-定向优化”全流程培育机制,并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分析中标课题特征,有效提升了科研项目竞争力。

化学流动站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罗曦明,以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学校实施1:1经费配套政策,这种"双倍加持"的资助模式,使“青骑兵”们得以快速搭建实验平台,为他们的科研起步阶段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撑。

产学研融合,跑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通车

        这种“学术-产业”的双向奔赴,是学校博士后培养的特色路径之一。数据显示,学校获资助博士后中,42%的博士后参与过校企联合项目,16%的博士后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在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们要求博士后必须深入产学研一线。”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负责人介绍,该实验室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共建“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在关键金属绿色冶金与高纯化方面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去年实验室的单个项目转化经费达到了6000万元。这种“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博士后人才从“候鸟式”流动向“扎根式”发展的转变。据统计,学校博士后留豫工作比例从2019年的31%提升至2024年的78%,五年间增幅达47个百分点,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让青年学者成为学科变革力军

        随着2024年博士后基金资助政策调整,学校同步启动以设立“交叉学科创新基金”为核心的新一轮博士后政策改革,重点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青年博士后的创造力是推动学科演进的重要动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家评价称,学校的实践验证了“以博士后为支点撬动学科升级”的可能性,为中西部高校突破资源限制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科研“青骑兵”队伍,正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在助力高水平学科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